2015年11月30日 星期一

搶救國文教育聯盟的國文急需搶救

(本文原載於新公民議會2015/5/14)
搶救國文教育聯盟的國文急需搶救

搶救國文教育聯盟(以下簡稱搶國盟)近日的一篇聯署書「『搶救我們的國文教育』連署書--有第一流的中文能力才能擁有第一流的世界競爭力」又在台灣的公共領域投下震撼彈,讓人驚訝於他們的中文能力居然如此低落。第一個問題是,這篇文告論證結構非常的鬆散,論據本身缺乏學理價值,充斥者一廂情願的悲憤基調,但是一般人無法理解,究竟搶國盟希望證明什麼。更糟糕的是,整篇文告展現了搶國盟完全缺乏嚴謹思考能力。

隨便舉兩例,開頭以兩組文白對照的方式,希望激起讀者對語言能力低落的恐慌,然而有正常語文能力的人便能看出「惻隱之心」和「我看你可憐」、「雖千萬人吾亦往矣」和「老子跟你拼了」,是語意、語境、語感上都完全不同的兩組中文,不是中文能力差異的問題,更無法類比。搶國盟這個例子除了證明他們思考能力不足,更是證明了他們的修辭分析能力的薄弱,僅憑個人的浪漫想像在迷戀古文。

搶國盟也提到各國開設華文課程為論據,但各國的華文課程都是教學生活或商業用的現代白話應用中文為主,為什麼這能得出臺灣要大量學習文言文的結論呢?

搶國盟的文告過於語意不通,其實不能算是現代人類能解讀的白話文,但也不是他們熱愛的文言文,也許能姑且稱之為「搶國盟恐慌文」的特殊文類。

有趣的是,搶國盟整天對臺灣的語文教育指手劃腳,但是卻從來沒有提出過一套國文教育理論來解釋他們的主張。如果想要和人談教育,不是應該對教學理念、重點能力、教學時間規畫等提出一套分析嗎?很遺憾的搶國盟全部付之闕如。語言能力分成許多面向,搶國盟究竟是希望增加哪部分的語言能力?假設增加古文對國文能力確有幫助,搶國盟又規畫用什麼方式教學古文呢?

文告最驚奇之處,是拿迪士尼「花木蘭」和日本「三國演義」主題遊戲說明「外國人也有強大的中文能力」。不知道搶國盟如何得知迪士尼和光榮公司的遊戲企劃團隊是直接閱讀中文,而且還要是文言文?這讓我想起有個同樣「風靡無數男女老少」的日本遊戲,叫做「Fate / stay night」。

這遊戲改編了包括英國亞瑟王、蘇美神話的吉爾加美修、愛爾蘭英雄庫丘林、中東哈薩辛、希臘的梅杜莎和美狄亞等各國傳說中的人物事蹟。以此搶國盟要「會某國語言才能汲取該國文化寶庫」的理論來看,這遊戲的作者同時懂得古英文、楔形文字、古蓋爾語、古阿拉伯語和古希臘語,真是一位不出世的語言天才。

不管怎麼說,我對搶國盟相當佩服,畢竟他們十幾年如一日的堅持同一個主張。儘管主張的內容過時而且荒誕空洞,但能維持堅定信仰終歸不簡單。只是如果連寫出一篇邏輯通順,文情並茂的文告都做不到,我想還是先回家搶救好自己的國文,不要出來危害世人才是。

2015年11月23日 星期一

《維京傳奇》影集小短片:Shield Maiden的存在問題

我很喜歡的影集《維京傳奇》製作的歷史小單元影片:

Shield Maiden(盾仕女,維京文化中的女性戰士)是真實的嗎?

影片主旨大致來說,Shield Maiden在維京時代是非常普遍的文化意象,包括藝術品和維京史詩中頻繁出現,但藝術品和史詩不能當作可靠證據,一個方式是尋找維京時代是否有留下女性戰士墓。

墳墓受葬者的性別判定往往是由陪葬品推定。舉例來說,一個墓中有兵器或權力象徵物,受葬者會被判定為男性;反之墓中有飾品則會被判定為女性。很顯然的,這種判定法預設了戰士一定是男性,自然不可能發現女性戰士墓。

用人骨的方式重新鑑定,至少有一座19世紀就發現的維京戰士墓,受葬者的戰士性別被判定為女性。也就是維京女性戰士墓確實存在,本影片中的受訪學者主張Shield Maiden不是傳說而是確實存在的。

當然影集的立場來說,一定是挑支持Shield Maiden存在的學者來作小單元,本影集的演出內容也不完全史實可靠(隨舉一例:這部戲的維京人打仗都不帶頭盔超不怕死的XD),但這主題還是很有趣。

畢竟,沒有人不喜歡維京人的。